1. 主页 > 茶余饭饱

大红袍茶属于什么茶系(普洱属于哪种茶系)

大红袍茶属于什么茶系(普洱属于哪种茶系)

大红袍并不是红茶,其实大红袍茶属于岩茶,属于青茶类。我们把茶叶分成红茶、白茶、黑茶、绿茶、青茶、黄茶七种、大红袍属于半发酵茶,同肉桂、水仙等一样是武夷岩茶的一种,而岩茶又是青茶中的一种。

大红袍属于什么茶种

大红袍并不是红茶,其实大红袍茶属于岩茶,属于青茶类。

大红袍和红茶容易弄混的最主要原因是大红袍茶汤颜色暗红,而且口感比较好入口。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按茶叶的茶系来说,依据不同的发酵度,我们把茶叶分成红茶、白茶、黑茶、绿茶、青茶、黄茶七种。

大红袍属于半发酵茶,同肉桂、水仙等一样是武夷岩茶的一种,而岩茶又是青茶中的一种。

红茶则是全发酵茶,同青茶一样是我国的七大茶类的一种,底下还有正山小种、金骏眉等细分。

可以看出红茶是总支,大红袍是青茶的分支中的一种。

虽然两者的茶汤初看时颜色相近,但是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要是不加以辨认就将它们归为一类,容易闹笑话。

怎么辨别岩茶和红茶

一般情况下,茶叶的外包装都会告诉我们这是什么茶。肉桂、大红袍、水仙等都是武夷岩茶,正山小种、祁门红茶、金骏眉等则是红茶。

但在特殊情况下我们看不到外包装,这时我们辨别茶叶时,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辨别。

(1)首先,我们可以从外形来辨别。

红茶的茶叶偏肥,叶片不集结,紧实厚重,颜色泛青偏褐,摸上去感觉光滑微软,有油润感。

而岩茶茶叶看上去略微有些弯曲,集结成团,其外形看上去紧结,色泽是乌褐色的或墨绿色的,看上去有光泽感。

(2)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茶汤来辨别。

大红袍会被认为是红茶是因为它们茶汤的颜色有些类似,不好辨认,但其实仔细观察两者还是存在着差异。

大红袍茶汤第一、二泡色泽偏红,看上去接近红茶,但是从三、次泡开始,茶汤颜色就变为略带红色的橘黄,而后每一泡都逐渐变浅。

而红茶每一泡的颜色都呈红色,四、五泡后呈红褐色,茶汤变浅的速度相对较慢。

在一二泡时无分辨别红茶与岩茶,在三四泡后基本就明朗了。

(3)再来是两种茶叶的口感不同。

红茶口感偏温润,好入口,回甘少,喝红茶时有时还能感到丝丝甜味,有些觉得茶苦涩的人,也能入口。

而岩茶刚入口时有些许炭味,口感甘醇,有些人会觉得带涩,入口后舌底留香,有回甘。因此在辨认时,可以通过口感来辨判。

最后,了解红茶与岩茶的制作工艺不同来辅助辨别。

红茶和岩茶最大的区别就在这,红茶是全发酵茶,而岩茶是半发酵茶。

发酵是茶叶生产的一道工艺。指的是在制作茶叶的过程中将茶叶放置在特定的温度中让其发生质变。在这个过程中,发酵度在60%到70%的是岩茶,发酵度在70%到90%的是红茶。

发酵程度越高,茶叶本身的颜色越深,在还未冲泡时可以先观察一下茶叶的颜色。

大红袍

是属于乌龙茶系的。据中国预防医科学院

营养与食品卫生

研究所实验证实

大红袍茶

有抗衰老、防癌、

提高免疫力

、防治心血管病、减肥和美容、保护泌尿器官,还对

消化器官

和牙齿的保健、防止眼病、止渴、除疾、清凉解毒、

兴奋神经

中枢、消减疲劳、醒酒之功效。

大红袍,产于福建武夷山,属乌龙茶,品质优异。中国特种名茶。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除与一般茶叶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劳、生津利尿、解热防暑、杀菌消炎、解毒防病、消食去腻、减肥健美等保健功能外,还具有防癌症、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禅茶韵味。注重活、甘、清、香。

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上京赴考,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状元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

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读 kē)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大红袍的盛名也被世人传开。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 [1]

茶叶起源

武夷岩茶历史悠久,而大红袍乃是武夷岩茶中之佼佼者,传说明末清初即有其名,1921年蒋

叔南游记中有提到武夷山数处有见,如天心岩九龙窠(即有摩崖石大红袍三个字的一处,传系1927年天心寺僧刻)、天游岩一处、珠濂洞一处(也有入叫水谦洞),但非常遗憾的是,这些游记和调查都没有交代清楚这几处大红袍更具体的地点、属哪个寺庙茶庄、是否是同一种或同名不同种、茶树特征是否一样以及品质如何。

1941年林馥泉的《武夷岩茶的产制销》一文中提到马头岩的磊石盘陀有大红袍的,而记录大红袍采制全过程的却是九龙窠大红袍那3株。1958年陈德华在福建长乐一中时,看到该校美术老师陈礼调到武夷山写生时画的九龙窠大红袍也是3株。

1962年春中茶所从武夷山剪取大红袍枝条带回杭州扦插种植的也是九龙窠那3株大红袍。

1964年春,福建茶叶研究所谢庆梓等二入来武夷山时,也是由陈德华陪同前往九龙窠剪取那3株大红袍枝条带回福安社口。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陈德华主持武夷名丛的挖掘、整理、繁育推广工作,对当时的岩茶产区天心大队(在大队长全程陪同下)逐村、逐户进行调查,对有关国营场及有关前辈、茶人也是多方了解,其中对大红袍茶树没有入提出天游岩、珠濂洞(或水濂洞)或马头岩的磊石、盘陀等处有此树存在。从武夷山著名的四大名丛茶树看,大红袍、水金龟、白鸡冠、铁罗汉各有其特点,水金龟茶树是生长在大路旁,白鸡冠茶树本身特独一无二,嫩叶淡黄色时间长达50天左右。

本文来源网络,未经允许,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