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品鉴岩茶的茶叶(岩茶都有什么茶)
一、茶叶专业术语—岩茶
1、卷曲如螺:条索卷曲后呈现螺旋状。
2、蜻蜓头:茶条叶端卷曲,紧结沉重,状如蜻蜓头。
3、紧实:鲜叶嫩度稍差,但揉捻技术良好,条索松紧适中,有重实感。
4、蛤蟆背:叶背起蛙皮状砂粒白点,说明该茶火攻不足
5、三节色:条索颜色,一般是头部呈乌褐色,中间呈现青褐色,尾部呈现红褐色,武夷岩茶特有的橙色特征
6、重实:条索或颗粒紧结,有重实感。
7、脱档:茶叶拼配不当,形状粗细不整。
8、短碎:条形短碎,面松散,缺乏整齐匀称之感
9、砂绿:如蛙皮绿而油润,优质青茶类的色泽。
10、鳝皮色:砂绿蜜黄似鱼皮色,又称皮黄
11、枯暗:叶质老,色泽枯燥且暗无光泽
12、花杂:指叶色不一,老嫩不一,色泽杂乱。
13、岩韵:武夷岩茶特有,在香气方面具有特殊的品种香味特征。
14、浓郁:带有浓郁持久的特殊花果香。
15、焦糖香:烘干充足或火功高致使香气带有糖否
16、甜香(蜜糖香):带类似蜂蜜、糖浆的香气
17、炒米香:类似爆米花的香气,为茶叶经轻度烘焙或焙炒的香气。
18、火香:茶叶经适度烘焙而产生的焙火香。
19、青味:似青草或青叶的气味。炒(蒸)青不足或发酵不足,均会带有青味
20、浊气:茶叶夹有其他气味,沉浊不清的感觉
21、杂(异)味:非茶叶应具有的气味如烟味、霉味、油味、土味等杂味
22、浓烈:滋味强劲,刺激性及收敛性强
23、平淡:滋味正常但清淡,浓稠感不足
24、苦涩:滋味虽浓但苦味涩味强劲,茶汤入口,味觉有麻木感
25、水味:茶叶受潮或干燥不足的茶叶,滋味软弱无力,明显感到茶味和水味的分离、不融合,在下咽之后,口腔中无茶味感觉
26、化:喝茶的苦味、涩味在口腔内短暂停留后消失
27、通常来说,苦味和涩味能在口腔中化开的茶,才算是好茶。
28、生津:刺激口腔内壁,使其紧束收敛,口腔中分泌出唾液。
29、舌底鸣泉:喝完茶后,舌下清晰感受到不断有津液大量生成的过程。
30、两颊生津:口腔内壁面的部位,能够明显感受到津液不断涌出的过程。
31、喉韵:茶汤咽下后,带给喉部的舒适感,或爽快、或清凉、或甘甜、或滋润或多种感受同时产生,持久不断
32、回甘:指饮完茶后,口内感到甘甜。
33、锁喉:指茶汤咽下后带来的喉部的不舒适感,或干涩、或麻痒、或肿胀、或有异物感等,也会称为挂喉、叮喉咙。通常带来锁喉的茶叶,其品质会存在严重的问题或缺陷。
34、金黄:汤色以黄为主稍带橙黄色,清澈亮丽,犹如黄金的色泽。
35、橙黄:汤色黄中微带红,似成熟甜橙的颜色
36、橙红:汤色红中带黄,似成熟熟桶柑的颜色。
37、红汤:烘焙过度或陈茶的汤色浅红或暗红。
38、凝乳:茶汤冷却后出现浅褐色或橙色乳状的浑汤现象。
39、浑浊:汤色不清,沉淀物或悬浮物过多
40、软亮:嫩度适当或稍嫩,叶质柔软.
41、红镶边:做青适度,叶边缘呈鲜红或朱红色,也中央黄亮或绿亮
42、绸缎面:也非厚有绸缎花纹,手摸柔滑有韧性。
43、暗红张:叶张发红无光泽,多为晒青不当造成灼伤,发酵过度而产生死红张:叶张发红,夹杂伤红叶片为采摘、运送茶青是人为损伤和闷积茶青或晒青、做青不当而产生
二、怎样品出茶的好坏
看茶好坏不可能简单的看两篇技巧就可以了,因为茶叶种类太多,里面的水太深,有很多例外的情况还需要多喝多看慢慢积累才行,现在我来讲讲个人总结的一些鉴别茶叶的小技巧,仅供参考:
拿到茶叶先闻香味茶叶以兰花香为最上还有板栗香、瓜果香、玉兰香等等等等当然这个很难分别,因为闻过兰花香的人就不多。一般来讲有青草味道的茶叶都不好(也许外观看上去很讨人喜欢)那青草味是什么味道呢?就是学校里每次修剪过草坪时候,你闻到的味道,有青草味表明茶叶杀青不充分,或者是夏天的茶叶也或者是茶叶很老。这种草味不仅在没泡之前有,在泡了之后也会有的喝到最里面也有的一股涩嘴的青味注。
很多人认为茶叶没泡之前越绿越好,其实不是这样,而是看白毫。一般来讲,白毫越多越好。(这种方法对碧螺春、雨花茶这样的细嫩炒青特别有效。但有很多茶叶如龙井、竹叶青等茶叶都进行了脱毫处理不能用白毫来衡量)
一杯95度的白开水,撒一把茶叶进去如果茶叶马上沉底的就是新茶(陈茶开始都是浮在上面的)
不管是什么茶,黄茶、红茶、乌龙、绿茶泡出来的色彩一定要越明亮通透越好色泽!暗淡的不管色彩多好看都不是好茶或者说加了色素的。
买品牌茶叶的时候除了什么QS标志呀、有机食品标志呀最看重的就是国家地理保护产品标志因为茶叶很看重产地有这个标准的说明茶叶是其原产地生产的
很多人喜欢那种瘦瘦长长的独芽,其实那样的茶叶不好,芽头越肥越短越好,夏茶的芽头就会比较瘦。
三、如何品尝武夷岩茶
1、导语:唐宋时品茶工于煎,重在品茶汤的汤花。对茶汤的色、香、味,则以色为主。进入瀹茶的明清时代,品茶则工于“沦”,重在品茶的味和香了。
2、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始祖,起源于明朝。武夷岩茶为乌龙茶之上品,外形紧结(不是细嫩)具有部分蜻蜓头状,呈宝色光泽,长短适中,茶身重实。冲泡后其味甘泽而气馥郁,去绿茶之苦,无红茶之涩,性和不寒,久藏不坏,香气益清,味久益醇。叶底软亮,具有绿叶红镶边的特征。茶汤金黄或橙黄(精茶为深橙黄),清澈艳丽。
3、优质武夷岩茶着重“岩韵”,亦就是岩茶“品具岩骨花香之胜”中所指的“岩骨”,俗称“岩石味”。它给人一种味感特别醇而厚,能长留舌本(口腔),回味持久深长。这是由于茶树地条件好所致。岩骨花香中的“花香”并不是像花茶那样加花窨制而成的香,而是在儿特的加工工艺中自然形成的花香,不同品种有各自物有的品种香。香气锐则浓长,清则幽远,如能用上洁净的山泉水更佳。品茶时人的身心要放松,避免急燥,更能领略武夷岩茶的内涵意蕴。
4、品尝方法:用壶泡法和剑泡法,人多时宜用壶泡,人少宜用杯泡。依照泡饮者的习惯和爱好,应适当调节茶量、水量、浸泡时间。用高温度水冲泡和适宜品饮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5、茶量:以容器(壶或盖杯)大小而定,一般为容器量的半数量。
6、水量“以茶量为准,一般1克茶叶20~25毫升水。
7、水温:应达初沸89℃以上,特别是第一次冲泡。
8、浸泡时间:沸水冲到略高于容器面,刮去壶、杯表面泡沫,淋净壶盖后,盖好壶盖。分杯应低斟,可减不茶香飘逸。
9、品饮方法:品茶应先看水色是否清澈艳丽,是否橙黄或深橙黄色,是否三层分明。表面以“金圈”者为优;再闻其香,香要清纯无杂气而幽香为佳;三品其味,徐徐人口,令略水香与闻香是否一致。
10、二泡:应重点放在茶叶上。茶叶是否醇厚,是否有较明显的基涩味或杂味。茶汤吞下喉后,口腔似有物留下,较原来有沉香的.感觉。
11、三泡:重点放在体味“韵”字上下功夫。茶汤在口腔中是否有鲜爽感,是否有一种天然韵味,是否在喉头有润滑爽口之快感,将茶汤吞下时有滑溜而下喉之感。武夷岩茶于分讲究“岩骨”,表现为喉韵口感,杯底香(杯中水饮完后闻杯底香等)。口饮岩茶是一种精神感应,高层次的文化享受。
12、鉴评武夷岩茶之优劣,张天福教授说:“茶叶的香气和滋味,是决定茶叶品质最主要因素,香和味有密切的关系。”清代梁章钜早已提出“活、甘、清、香”四字。因武夷岩茶在乌龙系列中是“重味以求香”的品类,不同于安溪茶的“以香而取味”,这是鉴别武夷岩茶的最重要的原则。味有浓淡厚薄,韵有显露程度和持久性长短之分。评武夷岩茶是个细致、多种因素交叉且复杂的工作,仅能作一简要解说。
13、活:指润滑爽口,而无滞涩感,喉韵清洌。
14、甘:指回甘时间短而快捷,指程度、部位而言,清爽甘润。
15、清“指清纯不杂,清快舒适,清丽明亮(指茶汤、叶底)。
16、香:指茶香高低、长短、锐幽、浓淡而出,饮后有齿颊留芳之感。
17、浓:指浓而厚醇,无明显苦涩感。
18、厚:指茶底厚薄,啜之有骨,持久不变,可谓“舌本常留甘尽日”之感。
19、韵:指“岩骨花香”中的“岩韵”而言。
20、持久性:指口腔舒适快感的持久性,而不是苦涩及杂味的持久性。优质茶饭前饮之,饭后尚感有余香。
21、福建乌龙茶、武夷岩茶专家姚月明(高伋农艺师)指出:品鉴武夷岩茶不是一时就能学会的,必须经过长期实践体会深化。有些还很难用言语表达清楚,如“韵”即“岩韵”,岩茶之韵味,仅能作概略介绍。;
本文来源网络,未经允许,严禁转载